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遵循复旦大学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构建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培养体系,顺应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逐步适度减少电路比例,增加信号处理内容,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发挥各专业实验室优势,开发与丰富学科交叉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围绕认知环节、实训环节、创新环节与学科交叉中心等方面展开,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验、基础、系统、专业、创新、交叉为主线。
1、认知环节
       零层次实验教学。主要针对高中生、按大类招生的一年级学生、其他专业学生进行零基础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兴趣。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信息科学导论(通识教育课程:传感器信号采集、信号调理、信号处理、信号驱动与对象控制)、印刷电路板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印刷电路板焊接(寻迹小车)、单元电路制作(线性稳压电源)。
2、实训环节
       定位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合理组合实验课程,形成从基础训练到系统设计、研究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既有必修实验课程,又有难度较大的系统综合选修实验课程,而每门实验课程的对大部分实验题目都设置必做实验题目和选做或提高实验题目,既保证基本专业素质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又形成优秀学生的培养机制。
      (1)第一个层次设立以EDA软件教学为主的模拟电子学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基础实验,以硬件电路为主的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高频电路等实验课程。配套课程包括生产实习、电工实验等实验课程。
在基础层次,抛弃使用实验箱进行简单的验证实验,改为采用利用当代EDA工具进行基础实验虚拟仿真教学,以提高验证实验的复杂度以及实验成功效率。
       以硬件为主的电路实验抛弃传统的以单元电路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课程教学思路,改为采用项目功能实现硬件电路实验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模拟电路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以及高频电路的基础上补充和提高模拟电路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深入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2)第二个层次设立以系统综合设计为主的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近代无线电实验、DSP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可编程逻辑器件实验等实验课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课程教学由从数字电路到单片机接口为止的传统课程内容,改为从应用角度来理解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软硬件结合来开发电子系统。
       近代无线电实验、DSP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可编程逻辑器件实验等课程从新技术应用角度,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立开放性、综合性实验题目。
      (3)第三个层次设立以新技术应用、综合设计为主的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学创意实验等课程,以及以信息学院各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实验课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通信系统实验、光纤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气工程基础实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课程。
       随着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时期信息电子科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本专业和相近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起来,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第三个层次的专业实验课程,鼓励信息学院各专业学生交叉选修。

3、创新环节
       创新环节包涵系统设计、科创活动、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硬件实验平台。欢迎导师带来与科研密切相关分解小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环节提前进入导师团队。实验教学涉及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多媒体、机器鱼、飞行器、机器人、电磁屏蔽、3D打印、电路雕刻、信号与系统等内容。
       电子信息的创新以电子竞赛、大学生建模比赛等内容设计实验。医学电子学考虑健康穿戴、智能康复、障碍者辅助等。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机电控制系统、数字图像传感器、单片机通信等。
       创新环节承担实验中心实验设施的智能化开放、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学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水中机器鱼设计竞赛等培训及比赛场地。
学科交叉中心也是实验中心创新环节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趣味性、宽领域、分层次、多学科交叉和分层的交叉实验课程设计入手,建立逐步深入的系列课程,面向全校文、理、医、工各院系本科学生。

2018 © 复旦大学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